淺談自戀及戲劇性型人格障礙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基本特徵是對自我價值感的誇大和缺乏對他人的公感性。這類人無根據地誇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幹,認為自己應當被視作「特殊人才」,認為自己的想法是獨特的,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 

      在實際中,他們稍不如意,就又體會到自我無價值感。他們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擁有權利、聰明和美貌,遇到比他們更成功的人就產生強烈嫉妒心。他們的自尊很脆弱,過分關心別人的評價,要求別人持續的注意和讚美;對批評則感到內心的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無動於衷的反應來掩飾。他們不能理解別人的細微感情,缺乏將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際關係常出現問題。這種人常有特權感,期望自己能夠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誼多是從利益出發的。

      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常有普遍性的人際關係;他們的抑鬱情緒、人際困難或不切實際的目標可能影響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們對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們獲得較高的工作成就。  

表現特徵

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診斷,目前尚無完全一致的標準。一般認為其特徵主要如下:

 1.對批評的反應是憤怒、羞愧或感到恥辱(儘管不一定當即表露出來)

 2.喜歡指使他人,要他人為自己服務。

 3.過分自高自大,對自己的才能誇大其辭,希望受人特別關注。

 4.堅信他關注的問題是世上獨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對無限的成功、權力、榮譽、美麗或理想愛情有非份的幻想。

 6.認為自己應享有他人沒有的特權。

 7.渴望持久的關注與讚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強的嫉妒心。

只要出現其中的五項,即可診斷為自戀型人格。  

自戀型與癔症型比較

 

      自戀型人格在許多方面與癔症型人格的表現相似,如情感戲劇化,有時還喜歡性挑逗等。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癔症型人格的人性格外向、熱情,而自戀型人格的人性格內向、冷漠。  

治療方法

1.解除自我中心觀

      自戀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徵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為自我中心的階段是嬰兒時期。由此可見,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行為實際上退化到了嬰兒期。朱迪斯.維爾斯特在他的《必要的喪失》一書中說到:「一個迷戀於搖籃的人不願喪失童年,也就不能適應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療自戀型人格,必須了解那些嬰兒化的行為。

你可把自己認為討人厭嫌的人格特徵和別人對你的批評羅列下來,看看有多少嬰兒期的成份。例如:

①渴望持久的關注與讚美,一旦不被注意便採用偏激的行為。

②喜歡指使別人,把自己看成太上皇。

③對別人的好東西垂涎欲滴,對別人的成功無比嫉妒。

通過回憶自己的童年,你可發現以上人格特點在童年便有其原型。例如:

①總是渴望父母關注與讚美,每當父母忽視這一點時,便耍無賴、搗蛋或做些異想天開的動作以吸引父母的注意。

②童年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是僕人。

③總想佔有一切,別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

 

明白了自己的行為是童年幼稚行為的翻版後,你便要時常告誡自己:

①我必須努力工作,以取得成績來吸引別人的關注與讚美。

②我不再是兒童了,許多事都要自己動手去做。

③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好東西,我要爭取我應得到的,但不嫉妒別人應得的。

還可以請一位和你親近的人作為你的監督者,一旦你出現自我中心的行為,便給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時改正。通過這些努力,自我中心觀是會慢慢消除的。  

2.學會愛別人

       對於自戀型的人來說,光拋棄自我中心觀念還不夠,還必須學會去愛別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體會到放棄自我中心觀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因為你要獲得愛首先必須付出愛。弗洛姆在他的《愛的藝術》一書中闡述了這樣的觀點:幼兒的愛遵循「我愛因為我被愛」的原則;成熟的愛遵循「我被愛因為我愛」的原則;不成熟的愛認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成熟的愛認為「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維爾斯特認為,通過愛。我們可以超越人生。自戀型的愛就像是幼兒的愛,不成熟的愛,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生活中最簡單的愛的行為便是關心別人,尤其是當別人需要你幫助的時候。當別人生病後及時送上一份問候,病人會真誠地感激你;當別人在經濟上有困難時,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對他人的愛心,你的自戀症便會自然減輕。

 自戀人格障礙在最新的研究中多採用自體和客體精神分析去研究和治療  

判斷標準

自戀性人格多形成於成年的早期,在臨床上符合下列五條就可診斷為自戀性人格。

1,對自身有無所不能的感覺。他們作了一點成績後總認為自己的就是最優秀的。

2,他們沉迷在無窮的成功,權力,才氣,美麗的愛情幻想中。

3,他們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他們認為自己有高貴的血統,他們認為自己的這些獨一無二的「能力」只有少部分高地位的人才能理解。

4,對讚美成癮,聽不進反面的話。

5,有特權者的感覺。他們無緣故地期待著他人對自己應該有特殊的照顧。他們不顧他人的利益,只顧「只要我快樂」,是人際關係的冒險者。他們認為「任何人都得圍著我轉」,在人群里稍有一些「冷落」就會敵視他人。

6,缺乏共情的能力。這似乎是幾乎所有自戀性人格障礙者的共性。他們看起來有些時候挺理解人,但他們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平等的互動關係。他們可能嘴上最多的是平等,但實際的表現就是「對別人是馬克思主義的要求,對自己是自由主義」。

 7,常常嫉妒他人和相信他人嫉妒自己。

 8,表現一種高傲自大的行為或態度。  

 性格評價

 他們是完全生活在「自己」里的人,他們無法真正理解身邊人,他們眼裡的任何事物都與「自己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外在的一切都與自己有關係。

 a,潛意識裡將外在的客體當作一個從屬於自己的個體,當作自己身份的一部分。這種人際關係表現為嚴重的自我界限混亂或沒有自我界限。

 b,無所不能、他們把很多事情過分理想化,並自認為無所不能。

 c,對讚美的無限需求是就是通過他人的讚美來證實自己是無所不能的。

 d,共情缺乏。這是喪失了一種與他人「同甘共苦」的現象。他們即便理解一些人,這種理解和體驗他人是他人當作自己或自己的一部分。總之他們永遠離不開自己「想問題或體驗問題」。他們對他人的讚美其實就是通過客體當作自己來滿足自己的自戀。  

 

與自戀型人格交往注意事項

      自戀性人格障礙患者情緒變得「忽冷忽熱」。身邊人不太好理解他們的熱從何來他們的冷又是從何來。這些都是他們與外在事物(客體)沒有界限的表現,自戀性人格障礙者的突出特點就是外在的一切事物都是指向自己。

 他們對一切事物漠不關心,除了自己。所以他們敵視外界,但他們的自我認可又總想從外界得到認可。所以他們的行動很有破壞性作用。

      一個客觀事實是:所有的正常愛的關係中都有自戀的因素。這裡有一些程度問題。正常人的愛的關係與自戀人愛的關係的區別就是:正常人在愛的時候雖也有把自己理想投射到對方身上、但能意識到對方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不同於自己的慾望與需要。正常人在投射的同時知道自己和他人的區別。  

 自戀人的內心似乎在說:我不愛自己誰愛我。

  

  

戲劇性人格的特質:活潑、外向、喜歡交際、喜歡新奇事物、時時想吸引別人注意;話多,卻嫌膚淺;熱情,卻不能持久,也無法專注在某一件事上;注意力如花蝴蝶般,永遠飄來舞去;情緒變化快速,可以為小事痛哭失聲,轉瞬間又高高興興;與人交往很友善、表面熟絡,卻難以建立真誠而深刻的友誼。

    她的生活就像一出接一出的戲,有喜劇,有悲劇,有鬧劇──生動、誘人,卻不夠真實--這便是『戲劇性』一詞的來由。

    如果能力佳,外貌、經濟、學識等條件也夠,擁有戲劇性人格會使社交生活更加燦爛。現今社會中,很多成功人士即是戲劇性人格。如果整體條件不足,或者戲劇性人格傾向太過強烈,兩者無法搭配,問題就會發生了。

 

戲劇性人格疾患的特點包括:

1.當自己不是眾人注目焦點時,會感到不舒服

2.與別人互動時,常展現不適切的挑逗行為

3.情緒轉變快速,且很表淺

4.持續想吸引別人的注意

5.言語膚淺空泛,缺乏內容與細節,例如極度誇贊某人為大好人,卻想不出什麼實例來左證。

6.言行舉止有如表演般,戲劇化,情緒反應也過度誇張

7.很容易受環境影響,旁人的三言兩語,就足以讓她改變決定

8.與別人交往,表面上顯得過度熟絡,個個都是『我最好的朋友』,雖然實際上可能只見過一、兩次面,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性格,有種可能的解釋是:患者內心深處有種自卑的情結在作祟。患者缺乏自信,不能自我肯定,所以隨時渴望得到別人的贊美。為了得到別人的贊美,患者只好拚命演出一場又一場精彩絕倫的戲,只有在戲中,『灰姑娘』纔有機會成為患者渴望成為的『大明星』。

  通常,被診斷為戲劇性人格疾患的,女性顯著高於男性。在一般人群中,本病的盛行率為2%~3%,在精神科病房或門診的病人裡,罹患本病的盛行率則高達10%~15%。患者多半不清楚自己的膚淺、情緒化與渴求注意傾向,也不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很容易讓別人尷尬、厭煩或不知所措。患者可能因為自己無法與別人──尤其是同性建立深刻關系而感到痛苦,患者也常因熱情耗盡而感到空虛。

   因此,治療方面上,主要是以心理治療為主,目的要讓患者先對自己的人格特質有所察覺,減低焦慮與空虛感,提昇自信,發揮所長,進而建立較有效率的人際溝通技巧,減少膚淺、虛偽、過度情緒化等不適切的言行。

   若患者因為不適切行為而產生身體上的癥狀,諸如沮喪、焦慮等,則可以考慮合並藥物治療,以減輕這些癥狀的痛苦。但是單靠藥物,並不足以解決問題。一般來說,戲劇性人格疾患的預後還算好。隨著年齡增長,人的活力減退,不適切的行為會慢慢減少。但並非全部如此,有些人的改善有限,有些人為了追求刺激而犯法或染上毒癮,少數人甚至以自殺收場。

   倘若你或親友有上述現象,不必過度擔心,戲劇性人格疾患大好大壞僅是一線之隔,及早就醫是必要的,不僅可以避免癥狀持續或惡化,減少焦慮與沮喪,甚至能發揮『善於社交』的優點,化阻力為助力。